现场,不少居民在警戒线外关注事故进展情况。附近居民张先生说,早上外出时看见有火光,到中午的时候火势变得猛烈,浓烟升至半空。
“刚开始就看见注塑机旁冒白烟,像烧塑料袋子的味儿。”在车间工作了8年的刘师傅(化姓)回忆,他顺手拿起旁边的干粉灭火器喷了两下,“以为能摁住,结果烟顺着料斗往上跑,不到5分钟,整个车间就看不见人了。”
最让人揪心的是12点05分,有目击者看到两名工人在二楼窗口挥手求救,“后来黑烟涌过去,就再也没动静了”。直到傍晚6点,官方通报传来:1人确认死亡,另1人仍在搜救中。这8小时里,23辆消防车轮番作业,却没能拦住悲剧的发生。
住在对面居民楼的周女士用手机记录下了关键节点:10点45分,三楼窗口窜出火苗,像红色的舌头舔舐着墙面;11点10分,浓烟变成黑褐色,伴随着“砰砰”的爆裂声——后来才知道,是堆放的汽车灯具外壳遇热炸裂;11点40分,消防登高车伸到楼顶,水柱却被浓烟挡在半空,“像隔了层黑布,根本浇不到核心区”。
公开信息显示,这家2001年成立的塑件企业,主营汽车塑料灯具,车间里常年打交道的,都是“惹不起”的材料:熔点仅160℃的聚丙烯颗粒、闪点低至-4℃的油漆稀释剂、燃烧后会释放氰化氢的ABS塑料。
当地应急管理部门的记录显示,2024年两次检查中,曾发现该企业喷漆房“防爆开关破损”“应急通道堆着200多个成品箱”。“这就像给烤箱裹了层棉被,热量散不出去,不炸才怪。”一位资深安全工程师直言,塑料加工企业的安全管理有个“三七定律”:30%靠设备,70%靠人——但很多企业连最基础的“设备关”都没过。
根据应急部门历史检查及火灾信息,初判原因如下:
1.、易燃物违规堆积引发爆燃
火灾始于三楼车间窗口,随后火势沿塑料原料和成品迅速蔓延。现场视频显示,燃烧过程中不断有塑料件爆燃飞溅,消防水枪因火势过猛难以压制核心区域。这与该企业多次被查出的"车间堆料超量""消防通道被成品堵塞"等问题直接相关——六份整改通知书显示,截至6月复查时,车间内仍违规堆放大量易燃原料,这些物料最终成为助燃燃料。
2.、电气或设备故障隐患
塑料加工行业常见的电路老化、设备过热等风险在此次事故中凸显。有目击者称,起火初期曾闻到刺鼻焦糊味,且厂房钢架在高温下严重变形,推测可能存在线路短路或机器故障未及时排查。今年4月该企业被列入安全生产重点检查名单时,已被指出"隐患整改不到位",但具体隐患类型未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