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账号 ×
账号名
学员姓名
公司名称
邮箱
密码
验证码
{{regerrormsg}}
从地方两会看各地如何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04日 阅读次数:79 收藏
近期,全国各省份两会相继落幕。记者梳理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发现,“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多次被提及。不少省份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必须始终坚持发展和安全良性互动,“稳”字当头,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释放出为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底板、守牢安全底线的强烈信号。ehs.cn
 
发展和安全是“一体两翼”
 
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发展和安全要动态平衡、相得益彰。地方两会上,各地纷纷将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摆在突出位置,将其作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的重点工作。
 
地区生产总值达12.82万亿元、增长5.8%,地区生产总值万亿之城增至5座……过去一年,江苏省成绩亮眼。江苏省省长许昆林在参加常州代表团审议时表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最大的政治,坚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他指出,要切实提高本质安全水平,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据不完全统计,天津、吉林、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四川、云南、陕西等省份均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高水平统筹发展和安全作为2024年工作要点。
 
其中,湖南指出,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一体两翼”,缺一不可。完成2024年预期目标,要大力实施产业培塑、创新提升、激发需求、改革攻坚、主体强身、区域共进、安全守底、民生可感“八大行动”,一以贯之坚持“稳、进、高、新”。
 
四川明确提出,发展是基础,安全是底线。要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既不能以不作为求安全,也不能以牺牲安全求发展。
 
云南要求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解决矛盾问题、应对风险挑战,不断壮大安全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坚决守住重点领域安全底线,加快塑造有利于发展的安全环境。
 
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多地政府工作报告都将安全、韧性要求纳入城市更新行动,着力提升城市风险应对能力,让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
 
作为超大城市,北京明确提出,加快建设韧性城市,编制韧性城市建设专项规划,抓实基层应急能力建设,增强重大风险灾害应对和自适应、快速恢复能力,全方位提升城市本质安全水平。
 
“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智能科技,采用大地感知、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技术、城市灾害智能预警应急处置系统,建立北京市自然灾害防治科学探测、长效监测与实时预警技术体系和管控平台。”北京市政协委员,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岩土工程研究所所长傅志斌认为,增强城市韧性,应充分借助科技手段提升城市灾害预警能力。
 
2023年,山东地区生产总值达9.2万亿元,在全国31个省份中排名第三。随着经济发展实现新跃升,山东进一步推进城市安全发展。该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着力深化城市更新攻坚行动。实施城市更新“十大工程”,稳妥推进160个老旧片区综合更新,开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56万户,加快城中村改造、“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完善市政设施网,更新老化燃气管道600公里,因地制宜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以绣花功夫抓好城市治理,推进智慧城市、韧性城市建设。
 
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为抓手,湖南提出,加快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完善一体化管理服务平台,提升水务、环卫、桥梁等管理数字化水平,加强城市住宅小区协同治理,增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
 
城市内涝严重威胁城市安全运行。作为缓解城市内涝的重要举措之一,海绵城市建设为不少地区所关注。
 
山西提出,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补齐地下管网短板,加强节水和再生水利用。辽宁要求,建设海绵城市,实施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提升工程。上海明确,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加快道路积水点改造。
 
如何让海绵城市建设充分发挥效力?广东省广州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广州市委委员葛玮玮认为,现有的建设示范案例大多为局部或特殊区域的,城市大面积常见区域应用的优秀案例较少,技术升级研究还不够充分。为此,她建议利用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建立全市海绵设施和排水系统动态监管模型,进行实时联动调度。
 
辽宁、黑龙江、浙江、安徽等省份针对城市地下管网更新改造,明确具体目标。其中,安徽明确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二期建设,提出要更新改造城镇燃气管道等地下管网2500公里。
 
 
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当前,面对各类自然灾害频发多发的严峻现实,统筹发展和安全,必须抓好风险防范,在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上下功夫。
 
去年汛期,京津冀和东北等地遭遇历史罕见洪涝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在安排今年工作时,天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强化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织密织牢防灾减灾救灾防护网,汛前完成43项水毁修复工程,实施一批行洪河道达标工程和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工程。加快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工程建设,进一步增强灾害预警防范、应急处置、抢险救援能力。
 
受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去年12月,山西垣曲县发生大范围停电。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山西要求完善有效应对强降雨、低温雨雪冰冻等极端天气预案,增强群众避险意识,实施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完善监测预警、应急广播和物资储备体系,不断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浙江、广东易受台风影响,两地周密落实各项举措,坚守安全底线。
 
浙江提出,深入实施防汛防台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加快完善防洪工程体系,抓好地质灾害、海洋灾害、森林火灾防治工作,增强应急救援、全灾种保障和风险监测预警能力。广东提出,实施堤防达标加固三年攻坚行动,开展县域防洪达标建设。加强“三防”工作,提高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水平,强化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加强防台风、暴雨、洪水、地震、地质灾害等应急演练,增强应急处突救援能力。
 
灾害发生不受区域限制,防灾减灾救灾的跨区域协同处置十分重要。“要进一步整合国家、市、区县、社会救援力量,加强联动快处,构建多方预警、信息共享、队伍共建、救援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在重庆市政协六届二次会议围绕“三峡库区危岩地质灾害防治”开展界别协商时,多名委员就建立健全多跨协同体系提出建议。
 
“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要加快推进‘人防’体系建设。”河北省政协委员徐泽升认为,增强群众避险意识、提升其自救互救能力,对抓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至关重要。一方面,要配足配强应急管理部门干部队伍,增强各级专业救援队伍实战能力;另一方面,要完善应急联动和应急响应机制,深入开展全民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全面开展避险疏散演练。
 
一些省份还对加强基层防灾能力提出专门要求。四川提出要抓好受山洪地质灾害威胁村(居)民避险搬迁,刚性执行从预报预警到处置落实的闭环管理应急机制,严防山洪、地质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湖南则将提升基层防灾能力,加强市县两级应急广播建设列入“十大重点民生实事”。
 
 
扎实推进灾后恢复重建
 
极端强降雨、地震、低温雨雪冰冻灾害……2023年,各类灾害多发频发。
 
新征程上,抓好发展、确保安全,就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灾害发生后,受灾地区第一时间组织抢险救援,快速启动灾后恢复重建,加快补齐短板、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真正把老百姓关心的事一件件办好。
 
北京妥善安置34.4万名受灾群众,759所受灾学校全部如期开学,1万余套受损农民住房完成修缮,167条受损道路完成修复,水电气热保障基本恢复至灾前水平;吉林重建修缮洪灾倒损房屋5529户,受灾群众全部实现温暖过冬;青海集中安置受灾群众9803户45218人,安置点实现“六有”……梳理多地政府工作报告,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扎实推进,令人印象深刻。
 
新的一年,受灾地区将继续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落地落实落细。
 
北京提出,抓紧完成剩余受损住房重建,尽快修复水毁设施,加强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抓好山洪沟道治理,确保入汛前将防汛能力恢复至灾前水平并有所提升。推动京津冀地区防洪工程体系建设,整体提升流域防御能力。抓好山区道路提档升级,构建西部山区“三横三纵”主通道,提高山区路网密度和防洪标准。
 
“灾后重建应与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结合。”北京市政协委员、门头沟区政协原主席张永认为,打造山区道路微循环,是提升灾后乡村应急能力的重点,应紧抓灾后道路重建机遇,对全城道路进行升级,提高道路使用效率。
 
云南提出,全力做好镇雄“1·22”山体滑坡抢险救援、受灾群众安置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持续提升城乡抗震设防能力,加快构建覆盖全灾种、全过程、全方位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防范遏制重大人员伤亡事件发生,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去年12月,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大量房屋毁坏,部分水、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受损。
 
对此,甘肃提出,把积石山县地震灾区灾后重建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科学编制灾后重建规划,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实行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力争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前,让受灾群众搬进新居。
 
青海要求,全面完成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坚持国家指导、省级统筹、市县主责,更加用心用情做好群众过冬安置,加强地质灾害点监测除险,落实国家恢复重建规划和该省实施方案,多方筹措用好重建资金,12月底前完成损毁住房重建及搬迁工作,做到党中央认可、群众认可、历史认可,让受灾群众新家园更美、好日子更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