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将结合因工艺变更发生的典型事故,分析探讨如何防控工艺技术变更的风险。
自主研发工艺放大过程中或改变配方生产带来的风险
未开展工艺过程的反应机理研究,不了解副反应及中间生成物的危险特性,不清楚反应失控机理,不掌握反应失控的安全风险。
未开展反应热力学研究,对工艺过程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方向、反应限度、反应热效应、爆炸能量等不掌握;未开展反应动力学研究,不掌握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
典型案例1
事故深层次原因是:擅自改造在役生产装置用作中试试验,对中间体[1,4,5]氧二氮杂庚烷脱溶浓缩后极不稳定、75.63℃就开始分解、热稳定性极差的风险不了解。
典型案例2
事故深层次原因是:改变原有配方,未经小试、中试、工业化试验,未全面启用自动化控制系统,在未修订生产工艺操作规程的情况下组织生产,导致生产过程中化学反应失控,反应釜内压急剧升高,最终反应釜爆裂,引起爆炸燃烧。
风险防控建议
生产能力、规模变更的风险
企业盲目通过挖潜提高装置的产能,或降低生产负荷,如果没有经过设计,没有经过系统的评估,就会发生不可预见的风险。
典型案例3
事故深层次原因是:该公司将引至某企业生产规模为100t/a的啶虫脒生产线,直接放大至1000t/a,在当时其规模为国内首创,研究机构、设计单位及企业都没有大规模生产的经验与相关的安全生产信息。
风险防控建议
评估是否产生某些性质不稳定的物料会进一步分解,形成有腐蚀性、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的副产物,造成设备管线腐蚀,造成泄漏后中毒、爆燃风险加剧等。
原辅料(包括助剂、添加剂、催化剂等)种类和成分比例变化的风险
典型案例4:原料变更引发的事故
事故深层次原因是:企业随意变更生产原料、工艺设施,擅自将原料由尿素变更为双氰胺,擅自将导热油加热器出口温度设定高限由215℃提高至255℃(硝酸胍的爆燃点为270℃),擅自增设一台导热油加热器等。
典型案例5:助剂变更引发的事故
造成事故的深层次原因是:将原油硫化氢脱除剂生产厂家由瑞士SGS公司改为天津辉盛达公司,活性组分由有机胺类变更为双氧水,但没有辨识出高浓度的双氧水与原油及铁锈等杂质接触会发生放热反应,致使管内温度升高。在温度升高的情况下,形成“双氧水分解-管内温度、压力升高-分解加快-管内温度、压力快速升高”的连续循环,引起输油管道中双氧水发生爆炸。
典型案例6:溶媒变更引发的事故
事故深层次原因是:企业擅自把水提工艺(溶媒为水)更改为醇提工艺(溶媒为乙醇),未分析出原设备为常压设备、控制柜为非防爆电气、未设置乙醇上料专用设备(乙醇罐、计量罐、专用的固定管道等)、采用下开盖开放式卸料等缺陷与风险。
典型案例7:溶媒变更引发的事故
事故深层次原因是:擅自将格雷车间乳化工艺的反应釜甲苯物料改为精馏车间回收甲苯,未评估回收甲苯中低沸点物料噻吩和四氢呋喃的风险。
风险防控建议
应对变更后的原辅料,以及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中间产品、副产品、尾气等理化特性及热稳定性进行鉴定或测试。对变更后的反应机理进行研究,并及时识别和控制新产生的风险。如果涉及新增化学反应,需要重新进行反应安全风险评估,依据化学品的特性以及安全风险评估结果,进行相应的工艺路线、工艺流程及工艺条件变更,确定风险管控措施。
工艺路线及操作条件的改变(如温度、流量、压力等工艺控制参数)
工艺路线、工艺流程变更,如温度、压力、液位、物料流量及投料比例、搅拌速率等工艺条件变更后,反应速率、反应热效应等发生变化,可能引发反应、放热失控,产生具有爆炸危险性、易分解或具有腐蚀性的副产物,冷却系统能力不够,尾气处理系统失控,配套的公用工程达不到保障等。另外,工艺变更后,原有报警、联锁值与变更后的工艺不适配,未及时更改,无法发挥报警、联锁的安全控制作用,可能因工艺参数控制不当或设备运行状态出现异常未及时发现,造成反应热积累,进而导致装置失控,引发火灾、爆炸事故。
典型案例8
事故的深层次原因还有:一是储存方式的变更,其中间体N-(6-氯-3-吡啶甲基)甲胺贮存由原塑料桶(200L)常温固态(凝固点为37℃左右)保存,改为不锈钢贮罐(5300L)保温(依据经验盘管通70℃热水)液态保存;二是操作方式的变更,由人工定量灌装、自然冷却搬运、储存、溶化、抽料到合成釜,改为流水线自动输送到合成釜。改进后,虽然减少了人工操作,改善了作业现场环境质量,保护了员工健康,但是,由于贮罐内的N-(6-氯-3-吡啶甲基)甲胺处于长时间保温状态,发生了缩聚反应,产生的大量热量和气体不能得到及时排出,导致容器增压发生爆炸。
典型案例9
事故深层次原因是:DDH技改项目设计时将环合反应加热方式改为蒸汽加热,未掌握环合反应产物温度达到105°C会剧烈分解,当加大蒸汽开量时,致反应釜内物料分解,压力急剧上升。
风险防控建议
应重新进行反应安全风险评估,按照风险评估结果,对设备、管道、安全附件、尾气系统等进行分析,对不满足变更后的工艺条件需求的,应进行设计变更;并有针对性地对紧急切断进料、紧急降温、紧急终止反应和安全泄放处理设施实施改造。
依据评估结果以及反应热力学、动力学等研究结果,开展HAZOP分析,针对工艺安全控制要求,对温度、压力、流量、搅拌速率、反应速率等重点参数实施监控;调整报警值、联锁值,必要时修改联锁控制逻辑、调整联锁控制参数;并根据风险分析结果,设置紧急停车系统。
根据过程危险分析、功能安全评估,重新确定安全仪表功能和安全完整性等级,判断是否需要变更安全仪表系统的设计。
安全装置及安全联锁改变的风险
近年来,笔者在企业检查时常发现企业未按设计要求设置自动化联锁或安全联锁,或联锁回路未投用,使用手动控制或采用现场旁路阀进行操作。而这样的操作,易引起工艺指标异常波动,如反应失控、温度压力失控,致超液位溢出扩散、超压发生爆炸、超温引发热分解等,甚至由于操作失误而引发生产安全事故。
典型案例10
事故深层次的原因是:在烷氧胺车间重整建设期间项目管理混乱,未按设计要求落实在异常状态下的45个联锁,而是擅自变更为24个联锁,造成压力、温度超指标等异常工况时,联锁不能满足要求,未实现紧急停车并紧急冷却。另外,在项目验收时走过场,未及时评估出联锁不能满足要求的缺陷。
风险防控建议
企业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按照P&ID图的控制方案,设置生产过程的控制方式与安全联锁,严禁随意简化控制系统、减少联锁回路。要加强建设项目的试生产方案评审、验收安全评估,确保安全装置及安全联锁的建设与设计一致。